五种色法 → 五種色法

五种色法 → 五種色法
﹝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﹞ 色即質礙之義。 凡依正色法, 不出此五也。 (依正色法者, 依是眾生依報, 即山河大地屋宇之類也。 正是正報, 即眾生五陰之身也。 此二種皆有形量分, 故云色法也。 ) 〔一、 極略色〕, 謂於色上分析長短形相麤細, 以至極微, 故名極略色。 〔二、 極迥色〕(亦名自礙色), 謂上見虛空青黃等色, 乃是顯色; 若下望之, 則此顯色至遠而為難見, 是名極迥色。 〔三、 受所引色〕, 受即領受, 引即引取。 如受諸戒品, 戒是色法, 所受之戒, 即是受所引色。 又如意識領納聲香味觸等法, 乃至憶念過去曾見境界, 皆名受所引色。 〔四、 遍計所起色〕, 謂諸眾生於諸識所變影像, 及第六識所緣三世境界, 空華水月等, 悉生計著, 是名遍計所起色。 (第六識者, 即意識也。 三世者, 過去、 現在、 未來也。 ) 〔五、 定自在所生色〕, 定即禪定。 自在所生色者, 謂解脫靜慮所緣境色也。 如菩薩入定, 所現光明, 及現一切色像境界。 如入火定, 則有火光發現, 是名定自在所生色。 (菩薩, 梵語具云菩提薩埵, 華言覺有情。 )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но решить контрольную?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